|
日前,教育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包括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463门线下一流课程、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184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等五大“金课”。据悉,此次推出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具有课程质量高、课程类型多样、参与范围广、示范效应强等特点。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这也标志着我国开启了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奋进的全新篇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石,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需要一流水平本科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来成就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本科课程是确保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四梁八柱”。此次国家级五大“金课”首次集体亮相,是教育部在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以来,为了切实保障和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而精心打出的“组合拳”和“连环拳”。
众所周知,高校课程体系涵盖非常广泛,课程整体数量规模非常庞大,能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少之又少,和整个高等课程体系相比,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所占比例微不足道,很多高校仅仅入选一两门,甚至很多高校没有入选。“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接下来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过程中,要防止和减少高校课程建设的“虹吸效应”和“马太效应”,防止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挤占其余大多数课程建设资源,进而影响乃至破坏课程建设生态体系。建议各高校加快形成包括国家级、省市级、校院级一流本科课程在内的课程建设梯队,注重课程建设体系的滚动式和递进式发展,注重课程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和国家建设的密切联系,用一流人才培养反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体系,为高校课程建设不断注入活力。要注重不同类型和层次课程体系的“错位发展”和特色化建设,为各个不同梯队位次的课程体系提供发展空间和支援支持,从而营造课程建设良性有序竞争态势。
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过程中,各建设高校要尊重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注重课程建设的实效,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人民是阅卷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以人民满意为尺度。要把教师、学生对课程满意不满意,校外企事业单位对培养出来的人才满意不满意等作为评价和考核指标,建议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实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建设年度评价、中期评价和周期评价,通过随机抽查等方式,强化课程建设的过程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要重视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过程跟踪监督和管理,对于那些建设进展缓慢,建设成效不显著,未能按照各类课程要求开放共享或持续建设的课程,可以取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资格。
对于入选的课程建设单位而言,这既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此,对于课程建设单位而言,既要注重申报过程,更要注重建设实效,更要注重其影响和覆盖面,应“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将其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流“金课”。同时还要突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示范效应,注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优秀案例的推广。要强调突出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课程建设新理念与各学科专业的结合,有效推动优质资源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共享,以“学习革命”推动“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真正成为辐射力和影响力乃至示范引领作用强大,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作者系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
|
|
|
|
上一篇:高校新增专业2223个 本科专业为何这样调整 |
下一篇:教育减负:把时间还给老师,把老师还给孩子 |
|
|
|